然而,網絡代購在為人們低價購買歐美名牌、海外商品的同時,也帶來許多由于缺乏法律、信用規(guī)范而產生的交易風險。對此,法律專家提醒網民,千萬不要忽視網絡代購的潛在風險,甚至是“雙重風險”。
網絡代購究竟能省錢幾何?據一位代購網站的客服人員透露,平時至少便宜一兩成,最近歐美經濟不景氣,很多商場大打折扣,一些商品的價格甚至跌了一半。
其實,深受國內消費者青睞的一些歐美品牌如COACH、CK等,在美國其實非常平民化,一般在大賣場就可以買到。就算是LV、Gucci等國際一線品牌,國外的價錢也會比國內商場便宜上千元。眼下,很多中國留學生受雇于國內代購網站做國外采購員,他們的工作就是尋找最低折扣的商品報價給國內。
網絡代購糾紛頻發(fā)
不過,近期,網絡代購卻頻頻發(fā)生交易風險,令人警惕。法律專家甚至指出,一些網絡代購行為可能觸犯了法律。
上海網民小霍就經歷了這樣一次令人“崩潰”的代購。一個月前,他從一家代購網站上訂了部IPHONE手機,爽快地付了4400元貨款。沒想到的是,此后賣家一直以各種理由遲遲不肯發(fā)貨。
憤怒的小霍與另外7位有同樣遭遇的“代購族”,一同向賣家追討總計約2萬元的貨物。他還被迫在淘寶網發(fā)帖投訴該賣家,請求網友協(xié)助追討。
經過為期一個多月的維權行動,小霍訂購的手機終于姍姍來遲。但這次網絡代購經歷已讓他筋疲力盡。
電子商務法律專家商建剛介紹說,他最近接觸過不少網絡代購引發(fā)的糾紛事件,其中包括一樁案件:由于代購網站倒閉,致使20多人付款之后無法拿到貨品,只能向公安機關報案。
法律專家給“代購族”提出了幾點防范風險的建議和忠告:首先,買家最好通過有較高知名度的網絡電子商務平臺進行交易。對于私人開建的代購網站,要認真審查其資信情況;第二,為防止貨物出現質量問題,買家應要求代購人提供購物憑證、收銀單據、出售商家的聯(lián)系電話和地址等,并保留郵寄憑證,以備查詢;另外,下訂單最好以文本形式進行,并保存副本,QQ、MSN等即時聊天工具的記錄也應該保存。